十二生肖丑肖是什么肖?
“子丑寅卯”,这是古代用来计时的四个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丑”对应的是现在的凌晨1时至3时。 那么“丑”在哪一天呢? 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日晷记时法与漏刻记时法的区别。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随时间变化来计量时间的工具,由指向标、晷面和晷针组成。 它起源于西周早期,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在汉朝得到普及并逐渐推广到民间。
日晷的计量方法是当太阳投射在晷面上产生阴影时,通过测量其阴影的长度可以确定时间。 根据测量结果,将一天分成12个等份,每份15°,每一小时代表一个时段。 这种计时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同一时刻太阳和指针的影子的长度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且,由于地球的公转,同一季节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也是有差别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又在日晷的基础上发明了“漏刻”——把一昼夜分为24段,每段120秒,并用容器盛水来表示时间。
在刻度盘上标示出每个等分所对应的时间,并通过观察液体的高度来判断当前的时间。 这种方法更为精确一些,不过也有缺陷。因为受制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无法充分认识到地球公转及气象学对于时间计算的影响。所以,尽管他们使用了24小时的概念,却只能以36计,每隔12天就增加一个刻度。也就是说,12天后,新的一循环开始了,前一天的时间数值会重复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闰周”,以区别于现代公历“日历周”的概念。
到了民国时期,我国的传统计时法已经很不完善,出现了时间与数字之间的混乱。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统一计量标准,政府曾一度使用“农历”纪年,而“农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科学的计时办法。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才最终确定了现行公历作为法定基准计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