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五行有金吗?
“牛”,在古代造字本意为“丑”。《说文》中记载:“牛,大牲也。象形。凡牛之属皆从牛。”许慎认为牛字的造字本义是指代一种大牲口——牛。而“丑”的造字本意为“牛儿”或“小牛”,其字形像一头牛身边围着一小群犊牛。可见,牛和丑的古文字形体中都含有牛的意象。但两者并不是同一个字。
到了现代汉字中,“丑”已经变成专指十二地支中的第三个字了。而“牛”作为十二地支的第四个,却没有了以前的含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因为古人在记录年代时,通常把“子、丑、寅……”这些带有地支的字放在句尾。为了区别年月日时的标记符号,古人就用不同的词给它们分别命名——“年”为“岁星纪年法”(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个周期,每年行经的方位不一,因此以地球为坐标系,每一年都有固定的方位),月为“太阴纪月法”(月球圆缺一次为一月),日为“阳历记日法”(以地球自转为依据,一日对应地球公转路线经过一个位置),时则为“干支计时法”。
由于干支是古时最通用的时间单位,因此“丑”、“牛”等词语也就逐渐被省略掉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用它们来称呼农历十月,并由此衍生出“属牛”、“属羊”等词语表示年份。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间至今保留着“丑时(凌晨一点至三点)牛吃草,丑牛出耕作”的俗话,这意味着“牛”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丑”的范围,成为一种代表时间的符号——就像“子时”代表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