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注中国的哪些?
我在欧洲和北美做过几年留学咨询,以我掌握的情况来说一下。 首先肯定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这些人一般比较了解中国的发展走向、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等宏观内容。他们会经常看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或综述性文章,也会读一些西方学界关于中国的研究论文。对中国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层是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和学生,这些人大都对中国问题很感兴趣,也很关心中国的发展。他们的信息来源除了中文和西文文献外,也包括CNN、BBC等国际主流媒体的有关报道。当然,他们也会关注知乎、微博等新媒体上的意见领袖所发表的内容。可以说,这类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为全面和深入。
第三类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比如喜欢功夫电影、喜欢吃中餐、会些简单的汉语字母或普通话的外国人。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主要依靠电视节目、互联网资讯和日常生活接触得来的。相对来说,这一类人最没有成见,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也比较友善和欢迎。
第四类人则是对中国存在较多误解甚至负面印象的人群,如曾长期对中国抱持敌意和偏见的人(如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欧美华人);目前生活在中国周边的一些亚裔群体,由于历史原因对中国的发展也有较大成见;还有一些在西方社会受过良好教育但却人生经历坎坷的外国移民,因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形成对白人的优越感,并因此对中国的崛起抱有疑虑甚至仇视态度的外国人群。 以上各类人之中,第一类人是学习研究中国问题的专业人才,其他几类则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对中国抱有不同看法和外显行为表现的群体。
中国人权研究院院长高飞:在国际交流中,我发现,国外智库、非政府组织、大学的学者、访问学者,关注的领域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包括生态都是关注领域。他们在这些领域当中,也存在一些偏见,比如政治领域,他们关注中国跟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比较关系;关于人权,他们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所出现的各种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关于经济发展,一些人认为中国仍然不够开放,一些制度、政策不利于外资的发展。当然绝大多数人对中国是持友好的态度。
人大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王宏伟:我接触到的国外学者和官员主要是谈危机管理的。他们比较关心中国是如何转型的;对政府,他们关心中国各级官员是如何选拔、考核的,对民众,关心中国人在社会、价值观领域是哪些方面在转型。此外,他们还关心中国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关心中国的转型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等。他们更多的是了解,没有太多负面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阎辉:海外人士很关注南海领土争端解决方向,特别关注我们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特别是东盟国家,希望更清楚地了解我们解决南海问题的态度,以及相关的政策和行动。有些国家和地区对我们海洋发展战略有一定质疑,如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对我们的“走出去”战略有较大疑问,而美国和日本则对我们的“走向深蓝”战略持有怀疑态度。另外,香港、台湾学者和公众更关注两岸的交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会秘书长张灏:国外专家、学者、官员、留学生很关注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区别,特别关注我们的“三权”( 立法、行政、司法)是如何运行和实现制约平衡的,对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之间如何协调很感兴趣。在经济方面,他们很关心我们是否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因为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率有20%左右。另外,一些人对中国的反腐斗争也十分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