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子年有什么生肖?
“乙巳”这一说法其实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的,因为古代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方法本身就很不严谨。 这种纪年法本质上是把12个月分作3份,以每份45天为一个周期,每个月的属相是根据月中的月亮阴晴圆缺制定的。
比如子月(十一月到十二月)正是大雪到冬至这段时期,这段时间月亮由亏渐满,因此子月的属相是鼠;丑月(腊月)是大寒到立春,属牛的月份;寅月(正月)正是立春到惊蛰,属虎,以此类推……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农历全年有366或365天,而按十二生肖轮换一周只有354或353天,所以每隔三年就会多出来一天或者两天。为了填补这个空缺,人们想出了“加闰”的办法,就是在某个年份中设置一个闰月(通常是腊月),使得月份总数和公历的年份总数相等。但是这种做法无法改变每年农历时间长短的变化。
到了现代,人们用通用的公历作为法定的计年标准(虽然我国官方采用农历作为主要历法,但因为农历属于阴阳历,其每一年的天数完全确定并且与公历同步,不存在大小月导致的一个月多几天或者少几天的现象发生)。由于公历是一年中划分成若干日期的,这样每一个公历年份就有了确定的数字,不需要再通过闰月来填补空白了。于是原本按照干支顺序循环的十二属相不再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公历年份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如果某一年出现了农历新年比公历新年早的现象,就可以通过调闰的方法使两个新年尽量重叠。这时就会出现所谓“闰腊月”的情况(今年2014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下阳历的新年正好在正月初一,此时属相就要把腊月当作正月,从正月初二开始计算。
乙子年是狗年。“乙”是地支,是十天干之一,“子” 是十天干,“子”是十二地支之一。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一个天干为一个甲子,由“子”开始,一个甲子由“子” 开始,一个甲子为10年,12个甲子为60年一个轮回。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配合形成“六十干支”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其中,子年有“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丑年有“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寅年有“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卯年有“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辰年有“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巳年有“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午年有“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未年有“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申年有“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酉年有“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戌年有“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亥年有“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按此规律,子年是狗年,丑年是牛年,寅年是虎年,卯年是兔年,辰年是龙年,巳年是蛇年,午年是马年,未年是羊年,申年是猴年,酉年是鸡年,戌年是狗年,亥年是猪年。以此类推“乙子年”是“戊戌年”也就是狗年。以此类推狗年也有“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年。
十二生肖源于人类早期的原始图腾。东汉·王充《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免也。申,猴也。酉,鸡也。亥,豕也。丑,牛也。未,羊也。……。”《周书·周礼·春官》也有此记载。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