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多大?
浙江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财经类高校。学校创建于1974年,原校名为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整建制升格为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学校校园占地2350.04亩,学生近1.5万人。
一、学科专业
学校下设经济学院、国际经贸学院、金融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8个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证券与期货研究中心、浙商研究院、财税研究中心、经济行为与决策研究中心五个校级研究院(中心)和3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28个本科专业。具有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3个全国MPAcc项目教育试点单位。应用经济学被遴选为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财政学、劳动经济学被遴选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会计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财政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统计学、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柔性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浙江省得到全面推广。设有财政学、经济工程等11个实验班。
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033人,专任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45%、硕士博士比例68%、“985”或“211”高校毕业博士比例近60%以上;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和第一、第二层次培养人选共81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9人;省教学名师9人、省级教坛新秀28人。有全日制在读生14068人,其中硕士生761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比率达到1:21。
三、科学研究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传承创新、求是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敬业乐群、务实拓新”的校训,弘扬“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经世济民、造福人类”的浙江财经大学精神,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求是创新、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条以强化社会责任感为引领,“1+1+1”三位一体、“1+3”全程化素质导师制的人才培养道路。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级1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144项,横向课题170多项。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国内一级、二级学术期刊50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63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4项,厅局级奖项313项。公开出版各类专著教材180余部,一批研究成果和建议得到省部级领导的重视和批示,其中部分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决策参考》、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国家发改委等内参或全国政协、民革中央、农工民主党中央等民主党派,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采纳、批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四、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地方政府、国内有关高校、企业乃至境外高深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目前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尔州立学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哈丁辛普森大学、波特兰州立大学、加州浸会大学、圣心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凯莱学院、赫尔大学,法国欧洲高等商学院,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澳洲科廷大学、南澳大学,日本国学院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13个国家的59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0余项,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组织了学生海外志愿者项目,举办了“2008中法经济与管理高层论坛”,引进了法国ISG EMBA项目。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办学,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提升和资源共享;与杭州市余杭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建德市、柯桥区等县(市、区)开展“财经、商贸、电商等专业+地方政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紧密型的合作办学;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干部学院;与有关省市县级财政、税务、统计、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合办学、挂职锻炼、定向培养以及就业推荐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与杭州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省资产评估师协会等联合开设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实现人才供需的“无缝连接”。在社会科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咨询、财经文化研究、财经理论研讨和普及、财税干部培训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较好的合作办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