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日的五行属什么?
这个“丁亥日”不是“干支纪日”中的,而是“农历纪年”中的。 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年的第一天(立春)至最后一天(大寒)为一个循环。其中冬至到惊蛰为子月,惊蛰到清明为丑月……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为止。然后周而复始。 而一个阴阳历的朔望月平均29.5306天,所以一个月可以划出五个中气。从月初到下月的初,依次是:雨水、春分、谷雨、立夏、小满。
而小寒到大寒这十五天又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七个节气,分别对应七天的日子和时辰,分别叫“三候”。每五天为一候。小寒到除夕(腊月三十)为一候,正月初二至十五为第二侯,十六到二十为大寒。每一候各有一个代表动物。
而这“七天天地运行的时间差”造成了“十天干十二地支”与公历月份间的矛盾。即某个月可能没有对应的“辰戌丑未”,也可能出现“寅申巳未”重复的情况——“农历月份”和“公历月份”的日期是不固定的。 但一年“七候”的日期是固定的,而且必须平分为七个时段,每一个时段都有特定的名字——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带“辰字”或带“酉字”的名词作为它的名称。也就是说,在每个月份里,每一天有属于每一候的特定名称。
而“丁亥日”就是第一个阶段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最后一候的日子。在这一天内,时光流逝的速度是最快的,就像百米冲刺一样。所以,古人说这一天时间过得特别快,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日落的时候。
根据农历十九年的排列组合,第一段(小寒到大寒)共有九十天(1896个小时),每五天为一候,共有十八候,每一候十三天(264个时辰)。其中最后四个时辰特别快,像飞一样,这就是“光阴似箭”。 而在一天之内,同样是有快有慢的。早晨五点半到七点之间,太阳由东向西移动,人们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从傍晚五点直至午夜,太阳由西而东,人们在黑夜中度过漫长的四小时,感觉时间又特别慢。所以说“白驹过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