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医改怎么看?
从2016年4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创新”起,医疗改革已经启动了四轮地方试点。 这一次的北京医改重点落在医保上,意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保制度。 作为首都,北京的医疗资源非常丰富,然而这些资源并没有完全被充分利用起来。有调查显示,北京平均每千名城乡居民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为7.89人,远远低于上海(19.33 )和浙江(15.36);每千名城乡居民拥有的医疗机构床位数6张,同样远不及上海的26.34 和浙江的24.68。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非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分布失衡问题比较突出。根据规划,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作为第一批开展分级诊疗的地方试点城市之一,今年5月份,北京发布了《关于开展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通知》,要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引导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优先到基层就医。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1998年开始,北京率先实现医保单位和个人的费用分担机制,并不断调整完善,至今已经历了四次调整。2011年起,开始启动新农合门诊统筹。
今年的医改方案提出,要逐步缩小医保待遇差异,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定点零售药店保障政策,规范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补助范围,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有分析指出,随着改革的推进,作为公共福利的医疗保险体系将逐渐向低收入人群倾斜,而高收入者则需承担更高的医疗费用。
自4月8日,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政策正式实施已经一周时间,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一周以来,北京医疗秩序井然,分级诊疗也进一步推进,大医院的诊疗压力得到有效疏解,而到大医院开药的患者也大幅减少。根据市卫计委的初步统计,改革一周来,北京市医疗门诊总量达到35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2%。与此同时,参与改革的3600多家医疗机构药品费也下降了4.2%,门急诊次均费用下降了5.1%,出院例均费用则降低了4.3%。市卫计委委员高小俊表示,改革一周来,医疗整体运行秩序井然,符合预期。高小俊:“这次医改总的来看是平稳有序,符合改革的预期。我们有一个预判,这次医改对费用的影响也就是3.2%左右,经过一周的测算我们整体费用是降低了3.7%。应该说这5天的测算结果跟我们预计的结果相吻合。
除此之外,大医院的诊疗压力也得到一定的疏解。记者了解到,参与本次医改的近400家医院中,三级医院门诊量较上月下降了10.4%,二级医院下降了12.1%,而一级医院则增加了17.8%。高小俊表示,这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量和就诊人数都在稳步提升,分级诊疗效果明显。高小俊:“总体来看,城区一级医院和社区的诊疗量,增幅达20%以上,二三级医院的诊疗量下降了10%以上,这说明我们老百姓开始回归到我们的社区医疗机构去。改革以后,大医院就诊量减少了,但是门急诊的疑难病例数在增加,比如说心脑血管的疾病和肿瘤增加了10.1,这说明大医院回归到了诊疗疑难杂症的本位上。”
随着医耗联动改革的实行,患者到大医院开药的现象也在减少,药品占总费用的比例从了40.7%下降到36.3%。高小俊说:“我们原来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到大医院去开药,实际上并没有诊疗。改革以后,我们要求用诊疗来推动这个药费,让患者能够到我们基层去取药,这样我们也做了分析,原来没有诊疗,就单纯为了取药,大概药品占我们的总费用是40.7%,而这次降低到了36.3%,这也表明了我们的患者真正是在用诊疗来推动这个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