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胜利结局什么?

濮阳鸿欣濮阳鸿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9年6月上海解放,6月30日上海人民政府成立了市军管会,市军管会对日本东亚公司进行接管。1950年3月,按照中央关于国营企业在政策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实行统一领导,独立核算,分别盈亏,充分行使经营管理权和有调整生产与计划权等原则,上海人民政府宣布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七纺织厂(今上海第七棉纺厂)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国营企业。从此,国棉七厂作为新中国人民创办的第一家纺织国有企业,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经营。

1951年2月,全国纺织系统召开首届工人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朱学靖任主任。同年8月,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建立了上海首家棉纺织工业公私合营企业——上海永裕化学纤维厂(今上海化学纤维四厂)。1952年6月,私营华东第一棉纺厂(今上海第六棉纺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定名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上海第二纺织厂。1953年,上海国棉十一厂成立。1954年,上海国棉十厂(今上海第七棉纺厂)、二十一厂(今上海化学纤维九厂)相继成立。到1956年底,上海全市拥有国营棉纺织厂11家,布机1.25万台,生产能力3.4万锭。

1957年11月,为了充分利用沪郊廉价原料资源,上海国棉十厂迁至青浦,先后落户于赵屯、练塘,仍保持原来的厂名,并建立了上海国纺印染厂(今上海化学印染四厂)。此后,上海国纺印染厂、上海第八棉纺厂(今上海化学纤维七厂)和上海第十五棉纺厂(今上海化学纤维五厂)亦先后从上海迁至沪郊。1958年,第六棉纺厂、第七棉纺厂、第十五棉纺厂相继停纺。至1958年底,全市国营棉纺织企业已发展到了22家。“大办钢铁”、“大办农业”的“大跃进”运动,致使棉纺企业生产力降低,资金积弊,外欠财务混乱。

1960年起,纺织工业开始实行计划调节下的订货制。先后恢复了第六棉纺厂、第七棉纺厂、第十五棉纺厂的生产,并增办了上海国棉四厂(今上海化学纤维二厂)、上海国棉三十五厂(今上海兰硕印染厂)。1965年,全市拥有国营棉纺织企业31家,其中纺纱企业21家,织布企业10家。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纺织企业的生产秩序被打乱,严重损失生产力的同时,众多领导及技术工人遭到残酷迫害。1975年1月1日,第八棉纺厂恢复生产。1977年4月25日,第一棉纺厂建成投产,它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家投资最大、新增产能最多的国营棉纺织企业。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8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的决定通过,使国营棉纺织企业逐渐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得到了稳定发展。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纺织业进入全面调整时期。190万锭停建方案遭到上海市领导的抵制,后改由全国13个纺织联盟企业承担。1981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第九次全国纺织普会议在沪召开,会议就推行经济责任制和稳定发展为议题进行了讨论。1983年1月,经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对上海国棉四厂实行承包经营。在此基础上,1983年底,全市对6家基层企业率先实行了承包经营。从1984年起,全市63家国营棉纺织企业开展了全面经营责任制的试点。

1986年12月,上海纺联化工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上海第九棉纺织厂、上海第十棉纺织厂和上海第十一棉纺织厂三家国营企业联合组建。1987年3月起,上海九纺、上工、纺联、五矿、建华等5家企业集团先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了公司制改组。1987年9月,上海工业合作经济总公司宣告成立。1988年2月,上海国棉三厂(今上海化学纤维三厂)宣告投产。1988年11月,上海国纺印染厂改组为上海申新印染有限公司。1989年5月24日,上海华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1月,“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三菱化学合资有限公司(今上海三菱丽雅化纤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1991年,五年间,上海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8.4%。1991年,上海拥有国营棉纺企业63家,其中,棉纺生产车间506个,原棉贮藏能力18.7万吨。当年,生产棉布40440.84万米、纱42913吨、毛纺纱20475吨、涤纶纤维83532吨。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4.13亿元,实现利税21.05亿元,实现利润14.26亿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