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热情地学习与工作
兴趣是学习与工作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关心、爱惜、追求与向往。兴趣使人好学与勤业。兴趣使学习与工作者产生愉快的心理。一个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专业与所给的职业态度冷漠,不求进取,玩世不恭,那就无从谈去学习与工作和心理健康。
2、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对自己的德、能、才、学、貌有比较切合实际的看法,也对他人以及社会、时代的心理特点、生活节奏与价值观念有比较正确的态度。既不以偏概全,过高地评估自己,看不起他人,自以为了不起;也不妄自菲薄,过低评估自己,羡慕他人,自认为无足轻重。既不脱离现实,以静态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世界的千变万化;也不消极无为,漠不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社会、他人和自己应该保持一种动态的态度。
3、能协调地发展人际关系
人是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处理不当,相互摩擦,必然产生冲突,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导致心理与疾病的发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真诚、平等、理解、宽容。在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健康态度,一是把他人设想成“罪恶万端,一无是处”,从而采取防范以至敌对的态度,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二是盲目从众,不形成自己稳定的个性,缺乏独立分析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处世风格,成年累月“人云亦云”。上述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都是不健康的。健康的态度应该是区别对待,正确对待“志同道合者”,认真辨别“道不同者”,做到“不以人废言”、“君子和而不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对于自己,既注意自省自重,又注意自重自律,“以和待人,以静处事”、“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就能协调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4、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情感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他人的情感态度的反应。在大学生中较为多见的不良反应是悲观与愤怒。一个大学生,对生活悲观、情绪消沉,那么他的心灵就像掉进了“无底洞”,难以“触底”,无法解脱。而一个经常发怒的大学生,必然要受到别人的攻击,在现实社会中寸步难行。积极乐观的态度与情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5、保持心理的平衡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和成长环境。在进入大学新的环境中,如何把握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一个心理健康地大学生,应该在政治上信服党和国家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在学术上勤勤恳恳,刻苦钻研,具有严谨求实的作风与态度;在生活上既注意个人与爱惜,又注意集体的活动以至社会公益活动;在娱乐上既要注重精神的“体操”——看书,又要注重实际的“体操”——运动。总之,在政治、学术、生活、娱乐等方面应该有一个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