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相生是什么?
“生”,有“生殖、生育、生长”之意。从哲学意义上讲,它表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与趋势。《礼记·中庸》中说:“生生不息”“周流六虚”“往来不由径路”等。都表明了“生”具有发生、发展、成长的变化意义。 五行“相生”的概念源于此。因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或者说,因为春生夏长,夏热秋冬,秋收冬藏,此消彼长,循环往复,所以称之为“相生”。 “相生”的关系比“相克”要缓和些。“克”表现为压制、征服;而“生”则表现为滋养、哺育和生长。但这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在五行元素中,木是最弱的;当木有火来生时,虽然“火生木”,但弱小的木却难以负载强大的火。此时,火就会燃烧木,焚木为灰烬(即“火克木”)。这样,木在“克”中得“生”。古人认为五行之间既相生又相克,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生相克,循环不已。五行元素是一种有着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的统一体。
中医理论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中间为人,只有保持阴阳两者的平衡协调,生命才得以延续。如果阳极盛,如同太阳当空,暑气逼人,人就会中暑;如果阴盛阳衰,如同阴霾满天,寒气袭人,人就容易患感冒等病。总之,无论寒热,失去平衡,人体就会生病。同样,人体患病,用中药治疗,往往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例如,治阴虚发热的药物大多是寒凉性药物,它们可以清火凉心,补充体内不足的阴液,实现阴虚阳亢向阴阳平衡的转变,机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又如,治阳虚怕冷的中药往往是辛温之药,如附子、肉桂、干姜之类,它们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驱逐侵入机体的寒邪,使机体重新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这就是中医学所倡导的“治病求本”和“扶正祛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