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国家组成的?
“国”字的本义是“城池,邦国”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国,邦也。从王,口,凡邦之属皆从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古人造的字,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古人在创作这个“国”字的时候,脑袋里想到的是“邦国、邦域”之类的东西——这很能反映我们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以土定邦”的悠久历史传统(所以“国土”“国境”这些词汇在古代是有“邦国”的涵义的)。而“家”字,古书中解释为:“居也。从宀,表示家人在房子里居住。”
可见,作为现代国家的“国”与作为古代宗法社会“家”的概念,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在周朝时期,天子诸侯们建立的国号,多是“某某之邦”或者“某某之国”的形式,如齐国称为“齐鲁之邦”,燕国称为“燕赵之邦”等等——这样的表述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汉朝。唐朝开始建立起了“唐国公”的爵位体系,此后宋朝的“国公”、明代的“国姓爷”、清初的“国公爷”,都是承袭了这一表达方式。
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逐渐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但是许多传统文化却保留了下来——这种传统的“邦国”观念便是如此。当我们谈到“中国”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使用这个词。在正式场合,往往代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在非正式场合,说的往往是“我大中国”或者“咱们中国”。前一种意思讲的“中国”是一个“国家”概念,后一种则更多的是指“民族”或“种族”。
当外国人在称赞中国发展的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很高兴的说“我大中国”(the great china),这时候我们是在和外国人比较“国力”,相当于我们在奥运会赛场上拿到的奖牌数。但若是我们国足踢赢了叙利亚,进了几个球,你可能会高兴的说“我大中国的球终于进了一个”!这里说的“中国”其实是指“中华民族”或者说“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