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字五行水性多强?
“沐”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 【卯集下】【水部】 沐·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6 【廣韻】羊朱切,音兪。【玉篇】洗頭也。一曰風浴。【正韻】浴也。【禮·內則】沐漿,櫛風。又【周禮·春官·巾車】凡沐必有齋。注:沐而巾車。【註】鄭司農云:今時浴車也。上圓下方者,象車;有軸者,象輞;其腹四門,以洩湯水為灑掃者也。 又【正韻】謨古切,音木。義同。 【集韻】莫胡切,音木。滌髮也。或作沐。本作沬。
从上述的解释可以看出,“沐”字的第一义项是洗澡的意思,与“洗浴”、“沐浴”的含意差不多,属中性词。
但到了后世,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沐”字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涵义。
《禮記·內則》就載明:「君子執豆,謂之踐穀;执爵而酳,謂之漱穀。食黍,今日飲酒,明日沐髮。」(君子手里拿著飯桌上的饭器,稱為踐穀;端著杯子飲酒,稱為漱穀。吃黍米後第二天要沐浴。)
宋代大儒朱熹注釋說:「此節所言,皆養生之事。」「食黍明天沐髮,言當盡去煩勞,得休養之意。」(吃黍米第二天要洗發。說到這裡面講的都是养生之道。)
於是乎“沐”字便成了一件值得欣賞的有文化底蘊的事情——既淨潔了身體,又陶冶了性情,還能汲取前人的智慧,何樂而不为呢?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仍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在舉辦文藝晚会、書法展覽或者某些大型活動之前,主持人都會提醒參加者整理衣裝、潔淨儀表,並用流暢的字正腔圓的語調宣讀一篇短小的啟事,其中就包含“沐」字。
這就是“沐”字的第二層涵義:淨化身心,陶冶性情。 與此相類似,我國不少地區都保留了給嬰童沐浴更衣的習俗,且這已不再是醫療行為,而是親情關懷和祝願孩童健康成長的美好寄托。
不論“沐”字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簡單的消極防護措施,或是豐富多彩的文化學認識,它總是被賦予了更多美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