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代表五行什么意思?
在古人看来,世间万物均由五行组成、五行之气化而生成、五行之象显而变化……他们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来解释自然现象。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但这一概念并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战国时期,由齐国著名的邹衍等人引入了阴阳观念,将五行加以细化,配属阴阳,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这才被广泛用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在古代,建城选址、帝王谥号、封赏赐爵、祭祀祈福都要根据五行来定吉昌祸患;就连周朝颁布的刑法也都按五行定出时间,金刑、木刑、水刑等各有执行月份。
到了东汉末年,著名医圣张仲景创作《伤寒论》时,仍然沿用了五行原理给疾病分类,把外感热病分为五种类型,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命名——即太阳病、阳证者多属木、火;阳明病、里实燥结者属土;太阴病、里虚寒盛者属水;少阴病、里虚热者属金;厥阴病、里郁热者属木。
这种用五行理论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为中医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五行在现代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备受青睐。但它却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
五行本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宇宙间各种事物和想象都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它们分别具有木火土金水的某些属性,并把它们归入五行的范畴之中。中医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与人体的五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特性相类比,把人体结构也归纳到五行之中,成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气之间,既有生克(制约和促进)的正常关系,又有乘侮(抑制太过或克制不及)的异常关系。即木克土(制约)而生火(促进),土克水(制约)而生金(促进),金克火(制约)而生水(促进)。按此类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有相乘和相侮两种相克异常情况。
相乘即克制太过,如木亢有余而大过地克制土,为木乘土或木过乘土。相侮则指制约自己者不足,如木无金来克制而反过地“侮”辱金,出现木侮金或金虚木侮,即所谓“己所不胜,反侮己”;或木亢有余,太过地越过土去“侮”辱金,为木亢侮金或木亢侮所胜,即所谓“己所胜,反侮之”。
木火土金水象征着运动、生长、平和、收获和智慧等等。它们相互制约与推动,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