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些是租界?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宁,我也只是了解一些,与大家分享: 说到租界不得不先介绍上海的开埠和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的起因。英国本来就打算通过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进而侵占中国的土地并掠夺财富。于是他们选中了两件事作为进攻中国的借口:一是中英贸易中英国人收到的茶叶比期待的少;二是广东人民抵制英属印度公司的鸦片的购买。(因为中国人认为食用鸦片是有害于健康的)。
1840年5月,英军占领了厦门,然后沿海而上直达福州,迫使福建总督立即在条约上盖章签字。6月份又占领了定海(宁波对面),随后向北攻占了无锡、苏州等江苏城镇。10月底战至天津大沽口,逼近北京城下。清廷派林则徐赴北部战场与英军谈判,以阻止英军的北上进击,但并未成功。
此时由于北方寒冷,英军补给困难,加上患病死亡者很多,开始准备撤兵。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英“广州之战”!英军突袭广州,由于清军部署错误加之英军海军水雷的威力,英军在登陆后几乎未遇抵抗,很快占领了广州城内的重要阵地。
消息传到北京,震动朝野。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清廷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方谈判,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了《南京条约》。
根据该条约规定,上海等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侨民享有一定的司法权和独立的政治地位。而原先由地主豪绅把持的基层行政机构则被废除,这些都被西方人称之为“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
上海成为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侨民大量涌入,他们多聚集在旧城厢一带,兴建教堂,开办企业,开设洋行,购置房地产。随着外商的进驻,外国宗教的传播和基督教新教传教活动的开展,使以前相对独立的民间信仰世界开始融入一个多元宗教的大家庭之中。同时,传教士开办的学校以及出版的报纸杂志,对于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和民众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