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五行属金吗?
《说文解字》给出的“妙”字的解释是 妙,精微也。从音从少。少者,微妙之极。 也就是说,“妙”字的本义是指极细微、奥妙的声调。和“妙”发音相近的“渺”(miǎo),表达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眇”“妙”在古代多通用,不过后来的“妙”保留了古代“妙”的本义,而“眇”失去了本义。
后来“妙”字被广泛用于形容极其细微、奥妙的事物,如妙手回春、妙笔生花……等等。这些用法都保留了一个“妙”字最本质的属性——声音的微小。 所以可以说“妙”字带一点“金”字边的本意就是来自此,只是到了现代汉语中这种本义早已退居幕后了。 当然,作为古文字学者,我还想知道“妙”字的本义到底是不是指声调,于是又搜到了另一个资料。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音部》中是这样解释“妙”字的: “妙,繁妙之音。凡音五,一曰平。平者,布散也。故有平声。二曰上。上者,升也。故有去声。三曰去。去者,移也。故有入声。四曰促。促者,卒也。故有急声。五曰舒。舒者,伸也。故有缓声。” 这里“妙”的解释变成了“繁妙之音”,而且还区分了“平去入促舒”五种声调,这显然是受了东汉刘熙所著《释名》的影响——“平声舒徐,上声疏达,去声疾速,入声涩掣,促声短急。”
看来至少在东汉时期人们对声调的分类远远没有今天这么细,人们通常把轻重清浊归并为五类,每类再分阴阳。这样的划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去声”包括所有去声字,而入声字则都被算作阳去。所以当时“入声”和“阴去”是两个涵义相近的词。从这个角度讲,“妙”的字面含义确实可以看作是“微小”的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