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源于古代阴阳家对物质形态的划分,即把世界上的事物归结为五种类型,故名“五行”。这五种类型是:土、木、水、火、金。《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什么是“金”?
“五金”又是什么? “五金”之说始于战国末年,至汉代开始流行。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云:“夫日月星辰,故谓之‘五星’;五行之气,流而为河海;五行之精,为之金。”“金”就是指地球以外的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至于“五金”,《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曰:“五金,五岳之精也。”那么,为什么“五金”是五岳之精呢?《周礼·大宗伯》中有“以玉作六器……以祀天神”的记载,郑玄注曰:“六器者,圭璋璧琮琥璜之总名也。……其形若玉者,谓如圭之锐而长,谓之圭;若璋之广而尖,谓之璋;若璧之大圆者,谓璧;若琮之方而大,谓之琮;若琥之五棱者,谓琮;若璜之大而半圆者,谓璜。”这里的“玉”字其实也包括了“石”,因为古代石之美者称为“玉”或“美玉”。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用五种形状不同的石头来代表五行之物。这样,五行配五岳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和五脏一一对应起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证候类型。比如肝在五行中属木,脾属土,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
实际上,中医并不认为五脏就只有这么点功能,而是根据五行理论,把人体的全部组织器官分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十二经脉、五体、五官、九窍、七冲门等不同的功能系统,并且把它们一一和五脏对应起来,比如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主四肢、在志为怒、在液为泪等等。中医称这种现象为“五脏所合”和“五脏所主”。实际上,在五脏所主中,已经把人体所能出现的情况都概括进去了,而并非真的仅仅指的肝、心、脾、肺、肾的本身。后世的医家为了表达更加方便,在记述病证的时候,都只写出了五脏的名称,而省略掉了其他内容,比如“肝”,应该指的是一种证候类型,和现代医学的“肝的病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按照中医的五行理论,疾病的发生原因不外内伤病和外感病两种,前者是由于“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中医认为是致病因素),后者是由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邪气)”。但是,中医还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不足(人体抵抗力下降)和邪气盛(外界致病因素异常旺盛)共同造成的,《内经》中称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疾病的治疗方法,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和五行是相通的,所以可以通过在经络上循行的诸条经脉和对应的脏腑、奇恒之腑、五官、五体、形体等等,通过针灸、按摩、药物内服、外用、食疗的方式,疏通堵塞的经脉、调和异常的阴阳、补充奇弱的正气、清除过旺的邪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五行理论,中医还发明了一些特殊疗法,比如“以情胜情”、“黄帝内针”、“五行针灸”、“面诊”、“手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