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乒乓球改小?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外行,乒超联赛和很多业余赛事都是40mm大球,国际比赛也是40毫米大球。 为什么改成40毫米,理由很简单,为了增加难度,提高竞技水平。 以前56年世乒赛,用了38毫米小球,中国女队输给了苏联女排(当时是女子排球和男子乒乓球项目)。
后来改用40毫米小球后,邓亚萍等球员开始练球,技术提高了,胜率提升了! 到了90年代初期,世界女子乒乓球技术水平达到一个巅峰,中国选手很难获胜了,于是改用小球,期望能增大偶然性,提升观赏度。 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92年和95年的世乒赛,中国队还是输给了新加坡、日本队(当时男女队都包揽三冠王)。 一直到近两年,才又出现了中国男队在世乒赛中夺冠的好消息。
我觉得原因有两点,一是许昕/马龙/林高远/梁靖崑一批年轻运动员逐渐成熟,二是球改小了,增加了难度。 对许昕/马龙这种直板正反结合的球路来说,小球对他们很有利。对于横板打法的人来说,需要更加加努力才行。 所以你看今年世乒赛,那些老将如波尔、丹羽孝希、李尚洙都打得很吃力,而许昕、马龙这些年轻人反而游刃有余。 这也许就是乒乓运动的乐趣吧。。。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却成了世界乒坛的一次革命,2000年悉尼奥运会,乒乓球大球正式使用,在2000年10月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大会上,经过各参赛国商议,所有与会者一致通过,将乒乓球从原来的直径38毫米改为40毫米的新规定,从2000年10月起正式实施,同时将原来的15毫米厚度增加到2毫米,使总重量达到2.7克。
国际乒联做出此项决定是因为当时的乒坛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欧洲选手连连败北,而且技战术发展速度缓慢,观赏性和悬念欠缺,而将乒乓球变大,变重是乒乓球界的行家提出的建议。
直径增长2毫米后,乒乓球的表面积增加14%,体积增加了23%,表面积和体积的大幅度增长,随之而来就是球内空气阻力的增加,以及旋转、速度和落点的变化,减缓了乒乓球的速度,同时降低了强烈旋转的程度,也缩小了球在运行中与不旋转运行时的差异。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增加了击球的难度,使原来一些使用高技术的名将难以一招鲜吃遍天,迫使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来磨练自己的技术。
由于小球速度快,旋转强,欧洲选手对弧圈球产生兴趣,并且得到快速发展。由于他们身体素质好,没有经过直拍快攻打法的训练,所以弧圈球训练时间大为缩短,从而在世界乒坛与快攻打法抗衡,并占据优势。
大球时代,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无论快攻打法还是弧圈球打法,双方都不再敢主动发力,因为球的旋转一旦加大,球速下降很多,落点的变化也要加大,这就给回球带来很大难度,如果对方能够以落点和旋转来控制节奏,就给对方的下一板回击造成很大麻烦,所以现在就比较流行:前两板的控制性打法,再伺机反攻。
大球由于速度减慢,旋转下降,使进攻速度下降,提高了双方对拉的回合数,使接发球方从被动中相对解脱出来,加强了比赛的对抗性和技战术的多变性,也为接发球方创造了更多直接得分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双方的取胜可能。
在大球时代,运动员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了自己的前三板技术,加强了发球抢攻的能力,而这些是直握拍运动员的长处,所以导致了削球员战术思想的转变,转而加强了前三板的进攻,使比赛的对抗和悬念大大增加。
在大球时代,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削球运动员,刘恒,张钰,韩阳,朱世赫等优秀的运动员都具备前三板很强的能力,在大球时代,他们削球的旋转并不强烈,增加了他们前三板的衔接质量,所以削球在这个年代,发展和盛行起来了。
虽然国际乒联的目的达到了,欧洲选手开始与亚洲选手抗衡,而且增加了对欧洲选手的胜率,但是我们亚洲国家的运动员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们反而更加积极刻苦的训练,提高了自己前三板的功力,刘国梁、孔令辉、王楠、张怡宁等都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