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山在哪里?

白建靖白建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来说下这个“山”吧! 这是一座因“土山”而得名的山,因为这座小土山确实长得像一座南山(其实这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而且这座山的海拔只有168米(与珠穆朗玛峰相比简直只能算是“珠穆洛桑”)。

这座南山位于广州市北部,属于花都区和越秀区两区交界处,距离市中心约14公里。它西、北两侧有白云山的山脉延伸过来,因而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环抱状。 这是一座被现代化包围着的荒山。山上没有古迹,也没有森林动物,不过生长着大量的野花野草。虽然海拔不高,但山脊线比较陡峭,而且岩石多呈赤红色,所以从空中俯瞰,整座山峰就像烧过的土壤表面留下的红色痕迹。在明朝弘治年间,当地人就称此山为“红岭”。

明末学者屈大均曾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描述此山的样貌道:“花县之北,有山曰南山,一名红岭……其上多松,其质坚瘦,其色苍然。” 由于地形狭长且多岩石,这座山很难开发,一直至现代都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基建项目。于是,在繁华的广州市中心附近,便保存这样一块未经人工雕琢的山水宝地。 现在,人们可以乘地铁到越秀公园站,然后乘坐公交到达终点站“南石头”,然后步行1.7公里左右就可以抵达了。

揭妍诗揭妍诗优质答主

广州南山位于石牌以南、东圃以北的海员医院附近,因与广东最高山峰——连州市西北的越城岭主峰——湖南南岳衡山遥遥相对而得名的。它东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南靠黄埔大道西,西邻东环路,北面有广东财经大学北校区等。它比今时天河公园所在的平地高出约150米,因而从广州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这座矮小的“孤山”,是当年古羊城八景之一“粤台秋月”旧址。

过去广州有“五羊”的说法,这“五羊”分别指越秀山、小北山、凤凰岗、禹山(今大金钗路口附近)和南山。

南山,古名“五曜山”,亦叫“海山”,是珠江流过广州城时流经的最后一个石碛,唐代曾名“龙山”。《羊城古钞》中载曰:“天宝后,南院僧智明开海山,结寺其上,山因寺名。”到了唐朝,寺院扩大,山以寺名,称“光孝海山”,从此改称“南山”。

南山虽矮小,历史上曾经与海幢寺、华林寺、六榕寺、大佛寺、双溪寺、西来寺、大通寺等并称“羊城九寺”,自唐至清,一直盛极不衰。唐代以前,这里还是越地酋长“尉佗”筑楼远眺之处。据《番禺杂记》说:“南院有秦尉佗台。”

南山所在的秦岭——淮河,自古以来不仅是我国南北气候地理的分界线和分水岭,也是中原汉族与南方土著越民族“楚越分疆”的一条分界线。岭南古称“南蛮”、“百粤”,又因其地北有五岭,故又叫“五岭之地”、“五岭”、“五羊地区”。在秦朝以前,这里一直是由南越部族居住的地方,后来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服岭南百越地区,在“秦开南疆”时凿通“史禄运河”(秦渠、兴安运河),使湘江与漓江相通,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然后运兵入越,灭越,并将中原50万中原汉人移入岭南,同化了当地的南越部族,并在岭南修筑“秦驰道”,以广州为中心设南海郡,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从此岭南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秦朝的南海郡尉、越地首长任嚣病死前,将兵权交给尉佗,尉佗后称“南越王”,建南越国,自立为王——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传了五世君主,约95年。当时北边的中国内地连年战乱,“无暇远征”,而南越武王传到“赵兴”王时,太后“樛氏”“忧国恐亡”而上书求“内属”以归汉王朝,“欲去礼制,从中国俗”,愿南越“称孙”,自称为汉的“外孙”国。之后汉朝派10万大军入越平乱,“罢其王,置九州”,南越正式并入了汉王朝版图,并彻底放弃了“南越地方的制度”,而“从中国俗”。“赵兴”王死后,汉“武帝”平定南越,于南越王宫原址上建“越宫”(今越华路、越秀山一带),又令“开(凿)湟峡”,在越城东南部的湟水(黄埔水,今东濠涌上游)北峡筑东堤,引湟水向西,经越城东南面的“湟溪”以北注入珠江,使番禺“番”的东、南,尤其是南、西面直接沿江,变成了全江缘的“水城”,“从中国俗”,正式纳入了祖国大家庭的版图。如今的“越秀”之名,就是由此而来。如今位于越秀区珠光路的广州起义博物馆,就是当年的“越王台”遗址。

在“秦开南疆”后,秦朝政府在番禺的“越王台”附近的南山下建了“越王寺”(一说亦叫“南越寺”、“南院寺”、“海山精舍”、“法性寺”、“净慧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