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应该任何界定?
1.“属”的概念是从动物界抽象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对应十二种动物。比如:子鼠、丑牛……这些是古代的纪时法,即把一天划分成十二段,每一时段对应一种动物,从夜间十点开始,依次是子鼠、丑牛等;寅虎、卯兔……则是古代的纪月法,指的也是月份中的每一天。而十二生肖中每一个都对应着古代的一种计年方法(这里只讨论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不包括西方的日历)。比如:子鼠年是按照十二地支来计年的,从甲子年开始,到癸亥年结束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甲子,60年一循环;丑牛年同样是按地支计算,每十二年循环一次;寅虎年又回到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循环往复。至于每个生肖具体对应哪一年,就需要参考每年的天干地支了。
2.为什么只有十二个生肖? 这个问题问得好!实际上古人发现,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份,再对应上每个月的阴历日期,只要阴阳配合得当,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于是,人们把这种每季度一个月的天干地支称之为“一甲子”,而在古人看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定数的,六十年一个轮回,可以说是天道轮回,周而复始。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中每逢闰年都要多增加一周“闰月”的说法,也就是这一年多了8天或者9天,而这多出来的几天恰好能赶上这一年末尾那几天,然后再从头再来。。。这样算下来,实际上每年多出来的一天被平均分配给了两个年份,从而避免了某个生肖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出现。
生肖的产生是基于十二地支的。地支在西汉之前已经与十二种动物相配。《说文·鼠部》段玉裁注曰:“按古以十
二辰记时,支纪时而配以兽,故子鼠,午马,《春秋运斗枢》所云也。十二辰配兽之由来尚矣,岂待仲长统哉!”《说文》所称的“春秋时”,指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七年),在这一年,齐桓公在葵邱主持了诸侯盟会。屈原《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曰:“嘉,美也;后皇,天也。”王夫之注曰:“后皇者,大君之盛称,尊尧而言天也。”据此,屈原的《橘颂》是在纪念齐桓公葵邱之会的当年、即公元前656年所作。
十二地支纪年配动物的观念,在后羿篡盗夏朝、夏桀流放南巢直至商王成汤兴起,一举而代桀伐罪的这一百多年里就已经产生了。因此,生肖纪年始于夏朝后期的后羿篡盗夏朝时的说法是不足信的,生肖纪年法产生于夏朝的早期乃至更早的可能性更大。十二生肖中的属鼠人就拥有最大的可能成为中国人的始祖。
由于生肖纪年法起源于夏朝以前,它的产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西汉以来,历代学者就对十二地支纪年与十二动物的配属关系作过缜密的考证和推究。晋朝董勋《答问礼俗说》曰:“辰为龙,丑为牛,子为鼠,亥为猪,卯为兔,寅为虎,午为马,巳为蛇,申为猴,未为羊,酉为鸡,戌为狗。”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云:“正月:……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二月:摄提,东北维,辰在申,昏参中。三月:执徐,东维,辰在酉,昏牵牛中。四月:单阏,东至于北维,辰在戍,昏东壁中。五月:皋月,北维,辰在亥,昏虚中。六月:且兰,西北维,辰在子,昏须女中。七月:……南维,辰在丑,昏奎中。八月:……东至于南维,辰在寅,昏娄中。九月:玄英,南维,辰在卯,昏昴中。十月:作噩,东至于北维,辰在辰,昏南河中。十一月:阳 degu,北维,日短,辰在巳,昏东河中。十二月:……西北维,辰在午,昏婺女中。”
以上所引文段中,“……二月:摄提……”“……五月:皋月……”等句都是汉以后人所加入的。东汉郑玄注曰:“摄提,丑也。……且兰,子也。……阳 degu,午也。”这些注都是汉代以后的人加入的。尽管如此,仍不能改变十二地支纪年配属十二种动物这一重要史实。《汉书·律历志》:“太初,终始昏分,定日十二中,合历四时,以序十二辰,辰与日、月、星、度,凡五者之策,以统一始,天下之与治,人道之与合,体阴阳,别五行,名八卦。”郑玄注曰:“辰,十二兽,所以易名号也。辰与日月星度五者之策,五在下为一者,是天一之数,统之以统,为天之统,谓地纪从天,以人道助天,故曰天下之与治,人道之与合也。”
南北朝宋沈怀远《南越志》曰:“越以寅为牛,辰为龙。而《通俗文》曰:寅者,引也,物引而出。辰者,震也,言阳气出,物皆震(发芽生长)也。”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南方,十二地支纪年配属十二种动物这一观点,在西汉以后仍有保留,南粤和北疆一样,在纪年时都将龙排在辰上。
南北朝北齐魏收《魏书·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