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代表什么生肖?
“璩”字的字义在《说文》中有解释,“璩,佩玉也。从玉,居声。读若渠。”也就是说,“璩”本义是佩戴的发饰美玉。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女子15岁行笄礼,戴上表示成人的发饰。这个仪式不仅是一种礼仪,而且表示着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身份。所以,“冠”、“笄”有表示成年人身份的涵义——不过,这时的“冠”还不是现在的“冠”——把帽子戴在头上不会掉下来的那个“冠”。
成年之后,除了天子的特权以外,人人都需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矩,否则就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野蛮人。所以,“冠”又有了“礼貌”的意思。而“笄”的字形,看上去就像把发饰插在头发里,所以有“束缚、拘泥”的意思(“拘”也是像用手抓发饰的样子)。 后来,人们用“冠”、“笄”指代成年男女。
但是,这样用词未免过于乏味,而且也不适用于未成年人和没有成年的动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一个更方便易用的词语来代替。于是,就借用“笄”字表达这个意思——“鸡”字的古字形就像拿着一支“笄”在拔羽毛一样,所以有“鸡”(ji)的意思。
在中国十二生肖中,“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是没有“獐”和“麝”的位置的。然而,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山西和四川的一些地区却有流传着一种说法,人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把“獐”和“麝”也当作了生肖,那么,獐和麝对应哪两个生肖呢?在长白山区,麝对应猴,而獐对应鸡;在内蒙古地区,獐对应鸡,而麝却对应蛇;在山西和四川的部分地区这两个生肖分别对应的是龙和蛇,麝对应龙,獐对应蛇;甚至在山西北部和南部,这两种动物对应的生肖也不一样,北部獐对应狗,南部獐对应兔。
这些地区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关于这两个小动物和生肖的传说呢?这是由于这些小动物的皮毛颜色或生活习性与十二生肖中的某些动物有某些相似之处,人们便从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出发来确立他们之间的对应关 系。这种在十二生肖中增添属相的现象在南方也存在着,只是南方添加的不是獐和麝而已,比如在中国的广东,有些地区便有十四生肖,比十二生肖多的是狸和貘。
然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接受的是流传最广的十二生肖,獐和麝也只能在某些地区作为属种流传。在我国的十二生肖中是没有"獐、麝"位置的。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北方、南方、中原地区气候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如南方,獐、麝十分稀有,当地人连看都难见到。所以这两个小动物就不可能被列人十二生肖中,而被人们选进北方的“东北森林之十二生肖”中,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