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什么从什么造句?
这个问题,我小时候也遇到过,我的回答是: 我当时觉得这句话简直没有一丝一毫的问题!老师的解释也是语焉不详、闪烁其词,显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于是这个奇怪的句子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多年,一直是个谜。直到最近我又遇见了同样的问题——给四岁多的女儿教形容词性修饰名词,“长长的柳条”、“弯弯的月亮”、“红红的太阳”……其中就包括了“高高的”、“大大的”这样类型的副词去修饰“山”(当然,“小小”、“尖尖”这样的副词去修饰小山包也是可以的),于是我一下子明白了: 可见,语言是需要语境的,而造句正是利用词语在语句中的语境来传递信息的。不同语境下的同一词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比如: “他的个子很高”——他比正常人都高不少。 “他们一个个都高得很”——和前面的人相比,这个人可算是矮的。 “这件事很难办”——这件事比其它事情难很多。 “你做得不对”——你在别人之上,但是这件事情你做得很不够。……等等 但是,如果只言片语拿出来看呢?那就难说了。因为语境消失了,词语的意义就会模糊起来。尤其是当这些句子是小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的时候,更是容易乱用。
以“高大”为例,这个词可能指代的是“他的个子很高”中的“高”,也可能指的是“他们一个个都高得很”中的“高”,还有可能指的是“这件事很难办”中的“难”。同理,“高兴”可能是“她很高兴”中“高兴”的意思,也可能是“他很高兴”中“高兴”的意思,还有可能指的是“我很高兴”中“高兴”的意思。 因为语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模棱两可的现象,所以在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的前提下,强行使用语法去构造句子,就只能靠“猜”了。
这种“猜”,就是语言学习中所谓的“规则”或“规律”。但是这类东西其实是很值得质疑的,因为它们太过依赖于语境了,而且难以找到充分理由证明其正确性。最好的教学方法还是让学生大量背诵经典范文,在反复练习中形成正确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