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五行以属什么?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也分阴阳。其中,心、肺为阳,而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为阴,肝为阴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脏的阴阳,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维持健康。一般说来,心火应略旺,肾水当充足,脾土宜适中,肝木勿太过。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了,五脏的阴阳失去协调,疾病也就由此产生。在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心火”过旺、“肾水”过少。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如果心火过旺,可以下移于小肠而致胃肠实热;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水不足则致膀胱开阖功能失常,所以,临床上常见到心肾不交所致的心火过旺型口渴。表现为虽渴喜饮而饮水不解渴,多食易饥而消谷不健,五心烦热而难以熟睡,多梦遗精而腰膝酸软。治疗应用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之品,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合泻心汤、黄连阿胶汤,或大补阴丸等。
根据五脏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对五脏有五行的形象描述:心“其华在面”,脾“其华在唇四肉”,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实际上,中医所说的“华”是中医气血理论的外在表现。如果身体气血充盈,则面、唇、发的色泽就会红润光泽,反之,如果身体气血不足,这些部位就可能会出现某些病变,如:面色苍白(气血不足)唇内溃破(脾热)形寒肢冷发枯(肾精亏虚)等。
五脏对于人体有“主藏精气”之意,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精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通过“藏精气”,使人体不断地自我更新、维持生命过程的不断进行。一旦五脏功能失调,不能“藏精气”,而出现了“精气”外泄,生命也就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