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伊川有什么景点?
伊河两岸 伊河,古称洛水,是发源于嵩县西北诸山、经嵩县和栾川县流入伊川县的河流。流经县城后折向东北进入洛阳市区,于瀍河区洛河与黄河汇流处的附近入黄河。全长197公里;流域面积2850平方公里,其中在伊川县境内有165.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强。因在伊阙之南,故名伊河。
春秋时称“颍谷”。战国时期又称“棘水”或“棘颍”。《诗经·卫风·淇奥》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说的就是伊河及其沿岸的秀丽风光。 “伊阙”一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河南府洛阳县东十里,古名龙门,亦曰伊阙。”隋代设龙门县治于此。唐时因避高宗李治父亲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邙县,宋代改称洛阳县龙门镇,元明时又复旧名,清代属洛阳知州辖地。民国初年始废龙门县,其辖区归属当时的河南省第一专区和豫西行政公署管辖。现在的偃师市顾县镇龙门村一带,曾是明代县衙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属中共豫西特委领导下的豫西抗日根据地。
由于伊河水量充沛,自北向南纵贯伊川全境,因而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和码头,并由此发展起一些以水运为主的渡口集市和城镇村落来,比较著名的有葛寨乡境内的葛寨渡和陈村集、水寨村等处的杨寨渡和黄庄乡的石岭渡和白元镇的范庄渡,以及城关镇的吕店渡和小余沟乡的小营渡等,这些渡口大多设在大河急转处或水流平缓处,便于装卸转运和行人过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渡口都已逐渐衰落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伊河中上游仍有不少小渡口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哩!
关于伊河的传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远古时代天地一片混沌,洪水滔天,连太阳月亮都躲藏起来无法露面。一位叫伊人的少女为救苍生,毅然背起了自己的丈夫——大禹来到大河岸边,用她那柔弱的双肩挡住了奔腾的洪水,给人们留下了生存的希望。谁知当人们终于战胜了洪魔重见天日的时候,伊人却化作了一座巍峨的石山(今称“女子峰”)横卧在滔滔的伊水中,永远守护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从此,这条大川便改名为伊河了。当然,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伊河虽说是大禹带领人们治理的山洪泛滥之地,可它的源头却在海拔高达2000多米的豫西名山中呢!
因此说它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一点也不为过吧?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沿河两岸的村落已经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唯有那一座座形态各异、风格迥然的石桥仍然顽强地屹立在伊河畔,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它们中年代最早的是位于城郊的龙堰桥,建于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其次是始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的葛寨桥,以及建于金代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的李楼桥和老鸦岔桥;还有一座是建在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的古石桥,据说至今仍保存完好且仍在使用之中哩!
除了这些古代建筑之外,就是解放后修建的几十座大小不一的桥梁了。其中规模最大、造型最别致的要数跨越大沙河的“四孔桥”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设计新颖,气魄雄伟,桥面铺装平整,两边护栏牢固美观,是伊川境内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之一啊! 此外还有: 宋陵公园 汉魏故城遗址
白园 刘禹锡纪念馆
洛浦公园 水寨风景区
陆浑水库
龙潭峡景区
神灵峪游览区
荆山森林公园 杜康圣泉
王铎书法博物馆 陈窑遗址
伊滨生态旅游区 三门峡水库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