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厂矿企业有哪些?

岑脆岑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本人在兰州有色金属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原名称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最近看了《大明劫》,对其中关于炼银的场面比较感兴趣,于是在网上搜“明代炼银工艺”,看到了您这个问题并对此有些想法,故写下此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白银”实际上指的是银金属及其制品的总称,主要包括银锭、银块、银条、银币及银制品等。

根据目前发现的记载,在中国古代主要作为货币使用的银锭称为“银钞”或“银铤”,而将银铸成砖块形状的叫“银砖”;日本古代用银做的货币叫做“银货”或“银币”;英国用银做成的圆形硬币名为“银饼”。 那么这些银的原料来自哪里呢?据《明实录》载,嘉靖四十三年二月“丁丑,户部奏:‘四川永宁宣慰使司土官安邦彦作乱……后获其弟安位,并银二万五千五百两’。”据此可以推测,当时明朝的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征收的军饷,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进奉。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银的来源,至于如何提炼,因为资料有限,难以知晓具体过程。不过既然有“采银”这一项目,想来应该是在贵州等地开采矿产提炼而成。但到了清代,银的产地和来源就更复杂了。 清初沿用明制,由户部管领各省钱粮,顺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后,设户部侍郎掌管江南苏杭等处织造局及广东、福建、江西、湖广四省冶炼银铜事宜。同时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还允许民营资本参与矿冶业,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情况。

清中期以后,由于赋税多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加之各地兵祸连连,使得政府财力不足,不仅拖欠军饷,甚至连京官的俸禄都无法按时发放。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一方面加大采榷力度,鼓励百姓采矿售银,另一方面则巧立名目,滥发钞票,致使银价暴涨,民生困苦。

至道光末年,国家财库已空虚至极点,连皇太后六旬、万寿节日的庆贺费用都没有着落,于是有人提出开采煤铁供给宫廷使用,不料却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最后,还是道光皇帝下旨同意,才终于办成此事。 (以上资料引自《清代财政经济档案全编·第七卷·清道光朝财政经济档案选编》P287-308)

符天泽符天泽优质答主

清代的白银厂矿企业可分为官局与商场两类。 朝廷直接管理的厂矿企业称作“矿厂”或“厂矿”,属工部所辖的厂矿企业称为工部厂,属于铸局或钱局的厂矿企业称为铸钱局。 由商民经营或呈明开采,向官府缴“课银”而朝廷不直接派员管理的厂矿企业统称作“银场”。

雍正元年的厂矿机构改组决定了清中叶厂矿机构的形式和基本布局。当时全 国有官局共九所,它们是: 星子厂、大冶厂、德兴厂、信丰厂与永丰厂五厂和湖北铜局、云南铜局、宝鼎铜局与昌平银局(1733年停办)四局。

厂矿企业是封建国家以行政手段开发矿产和冶炼金属的主体单位。官局的最高行政长官“提督”或“总办”统管厂矿一切事务,其属员有“总办”、“帮办”、“委署提督”、“驻防总兵”等。银场管理人称“场首”。厂矿官局的具体管理机构分为两大系统,直接由“总办”或“提督”负责,一个是衙署系统,主要负责行政文牍事务,其下分设司吏房、文书房、支应房;另一个是场厂系统,主要负责生产活动,其下分设总办房、监工衙门和厂、场、坑、笕(采场称“坑”,选矿场称“笕”)等单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