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人根据物体在太阳下的五种状态而定义的,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就是,“五行的‘行’是指物体的‘运动方式’” 那么,什么是“运动方式”呢? 拿一个例子来说明:金(金属),在古代中国,指的就是黄金和白银这些金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熔点高,温度够,就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蒸腾起来;反之,木(树木),就代表那些有“根茎枝叶”的植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需要阳光的照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并立地生长。这就是它们的运动方式。
当古人看见一种形状有点像木头的坚硬物质,并且这种硬物能在阳光下移动时(比如铁器),就会给它命名一个带金的字(或字旁),表示它属于那种能“熔化-流动-成形”的运动方式的物资。同理,看见像金属一样有光泽且能被阳光照射的物质,但它的性质比金属软,容易改变形态,会想到它的“运动方式”跟土类似,就把它命名为某“土”字边或结构的字,如“釉(yào)”、“铀(yóu)”等。 如果一种东西既像木头又像铜,难以归类,就用两个象征属性的字来表示,如“钢”(钢的“刚”取自“金”,象征坚刚性;“钢”的“草”取自“木”,象征可塑性)。如果一种东西既不像木也不像金,那就用一个表示性质的词和一个表示运动的词组来给它定义为某个新造的字,如“锌”(锌的“金”来自“金属”之“金”,象征性质;“锌”的“辛”与“丝”组合,表示它在金属中运动的方式最像木头)。
所以,“五行”中的“行”指的是物体的“运动方式”——在不同的季节里,它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而这种以“运动方式”为划分标准的“五行”,其实也就是古代中国对世界上各种“物质”的一种分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