岙的五行是什么?
《汉语大字典》中“岙”字条的解释有二: (2)指山坳,亦泛指山谷。此义项下又分五个小义项: 所以,“岙”字的五行应该属于土。至于“山坑”、“小山”之类解释,是因为在五行的归属上,除了根椐字形,更多的是根椐字义。形声字“岙”的读音为ào,从山,告声。本义指“小山丘”;假借义为“山坳”。古代的字书,对于“字义”的记载是十分详尽且考究的,而“读音”则是比较笼统。比如“兆”字,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六》里说它的本义是“灼龟卜,视火灭为吉凶之兆”,但却没明确说明它的读音。直到南宋的贾逵才提出“兆”读若“昭”。可见“读音”这一项是有相对性的。
现代的汉字学著作往往忽略这一点,一味强调形声字的构形规律,其实忽略了古书上那些有意思的文字训诂。 “音”在古代是个会意字[1],甲骨文的“音”字,上面部分像双手举着一根杆状物,下面像敲击出来的乐声。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弹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后来金文字形在下面加了两点,表示音乐旋律中有强弱之分;小篆字形变成今天这样。隶书则把上面的“辛”变成了“言”,因为“言”代表的是一种语言,自然和声音有关联了。所以“音”的本义为“乐(yuè)声”。而“讯”字从言,表示的语言则是询问的意思——问话要发出声音,这才有了今天的“消息”一词。 所以,从字形上看,“岙”字属土无疑了。那么,从字义上看呢?
关于“岙”字的本义,《汉语大字典》收有两个出处: 这两个条目的说法大同小异,都承认“岙”的古字作“”,引《集韵》“”为证。却忽略了另一个证据——东汉的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一书里有这样的文字: “水旁”的“水”指的是江河湖泊之中的水草,这些水草长出来之后覆盖水面,形成一种类似陆地的东西,人在其中可以通行。这里“水旁”两字用的就是“沚”。而在水旁的陆地上,自然是土壤了。所以,“岙”的本义应为“田野”。而它的衍生义“山凹”,则是由“田”的衍生义“耕种的土地”转化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