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是成语吗?
不知不觉,成语,拼音是wú zhī wú jué,本意是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比喻很自然,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上》。
成语:不知不觉
拼音:wú zhī wú jué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天论》:“故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释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也形容做事十分自然。
用法:作谓语、状语、分句;用于人的认识上常与渐渐相连用,表示对一段时间内情况变化的认识。
近义词:不知不觉 不省人事
反义词:时时刻刻 一清二楚
造句:天气热得不知不觉中出了一身汗。
成语典故:
成语源出《庄子·至乐》:“周闻之,游于楚越之国,连国俱国,一国在涂,于是厉精神,下形体,遨神欺心,待于仿佛之两还间,遥观江水,惕然深省,寂然俱思。”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一天,他听到有人死了的消息以后,想到人终有一死,于是就决心到楚国和越国之间去旅行一次。周游两个国家,经过了一个国家就前往另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道路刚走到大半,庄子就非常精神振奋地走着。虽然身子很劳累,但是庄子心里却很高兴。他觉得自己内心的思想已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就像遨游的神仙一样。当他站在很远的地方眺望浩淼的江水时,庄子顿时吃惊地从梦中觉醒过来,一下子领悟到了:人的生命如江水奔流,终归大海,即人们不能摆脱生死这一规律。于是庄子的思想和行为便产生了变化,变得非常谨慎小心了。
后来,人们用待于仿佛之两还间、惕然深省来指人在恍恍惚惚之际突然有所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