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五行属于什么?
五行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也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论基础。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五行文化的肇始时间,距今已经超过了六千年。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先民们已经开始利用干支纪年了,在当时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十天干”的文字。由于干支纪年是以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为基础的,这也就意味着五行文化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趋于形成了。
对于五行的学术渊源,《尚书.洪范篇》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据传,《洪范》一章由大禹所作,但据专家考证,《洪范》一章成文于公元前20世纪,也就是说在商朝中期,才有人将“五行”的学术体系记录下来了。
从上面的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五行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五行文化,也不是某一个或者某一批圣贤所主观臆断的产物。“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行”,“大道”是宇宙中的真道理,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是对“大道”不同角度的阐述。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大道”是唯一而且无二的;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对于“大道”的运用,却可以产生无数个分支。
中国最早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人道”和“天道”是相悖的,“人道”是违反“大道”的。因此,我们说,如果一种理论,是符合“大道”精神的,这种理论就具有了客观正确的属性。从这个概念出发,如果一种文化符合宇宙规律,那么这种文化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从五行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五行文化不是凭空臆造出的,而是先民们经过上万年的观察、总结、验证而得出的理论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的诞生过程,人类只是“大道”的一个传递体,而非创造者。
人类诞生以后,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促使人类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这个动力促使我们不停的追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接触、去了解、去思考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万事万物;同时也不断的将我们的实践结果,与我们事先的假设进行比对。而这些,正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萌芽。
“五行”中的“行”字,在中国字典里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行踪、轨迹”之意,指的是事物的运动;第二种是“行走”之意,指的是运动的方式;第三种是“行为”之意,指的是运动的目标。综合以上的三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五行”的“行”字,实际上描述的是事物运动的三个阶段。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五行”其实描述的是五种不同运动规律的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五个不同运动状态。无论是那一种解释,可以肯定的是:五行文化是研究运动的科学。
“道在东方”,五行文化是“大道”在中国的分支,是一种与“天道”相符合的科学体系。因此,五行文化是一种非常客观非常实用的文化,并非某些人想像的那么“深不可测”。在五行文化形成以后的六千年里,它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无以复加,可以说,“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