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属什么五行?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不然也,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上古时期的人,寿命达到100岁还不算高寿的,而且精力和体力都是非常好的。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就做了很深入的解释,其中有一条就是上古之人“食而不化”,吃的东西能消化掉而不是变成身体的负担(现在都反过来了);另外一条就是“不妄作劳”,不能过度劳作,要劳逸结合。 所以,我们现代人要想养生的话,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就可以了。
那么,这个“诚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诚属”是个古语,不是现在的成语。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找不到这个词了。所以,我们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 但是不要紧,我们可以把它放到古文环境中去理解。
《庄子•大宗师》载:“夫道,有情有性,有无形体,谓之无方。非牛非马,非家非乡。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千古而不计岁……”
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庄子的老师惠施提出了一个命题叫“历物意义”,也就是关于各种物质属性的意义的问题。比如说,大和小、快和慢等等,这些物理属性到底是怎样来的呀什么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惠施。于是他就向他的学生庄子请教。但是,庄子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举了个例子。 他说,古代有一位得道之人叫做“子祀”,有一天他对他的两个朋友说:“那个箕子,他太可怜了,孤孤单单一个人活在世上多没意思呀……我想和他结为朋友!”
他的两个朋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居然有人想跟木头交朋友!于是就表示同意。接着又过了一段时间,子祀的第二个朋友“子舆”对第三个朋友“子犁”说:“我现在已经是槁木死灰啦。我听说‘桑树’有灵,可以通神,我准备去找它,把它当做神明来供奉,这样我的日子就好过了吧。你呢?有什么打算吗?”
那子犁是什么反应呢?子犁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你的身体明明好好的,却自以为像枯朽的木桩一样了呢。你去找桑树当神明供奉,岂不是正好让它拿你来做柴烧了吗?哈哈哈……” 然后,他们又遇到了第四个朋友“子琴张”,于是大家就一起结伴出游去了。途中遇到大风雪,子舆生病了,子祀和子犁就去照顾他了。这个时候子琴张就说:“大雪之中,北风怒号,我们四人在一起相互扶持,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么?何必管他是人还是木石呢!”
你看,这就是庄子说的“情”“性”的区别。那些“情”,比如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实只是人的一种欲望而已。而“性”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于得道的人来说,他们是不会受情绪支配的。这也就是“诚属”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