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有泡沫吗?
先引用一篇几年前发表在《瞭望》上的文章,“楼市调控不能以‘失血’为代价” (需要全文的可以去看看原文) 楼市调控不能以“失血”为代价 近几年每年因房地产市场调控导致地产商失去的市场份额大约有6000亿元左右。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前7个月,因楼市调控,全国地产商损失的收入分别约4581亿元、3234亿元和1952亿元。 这6000多亿元的市场份额究竟被谁来分享了?以2013年前7个月为例,国内房地产销售额大约3.5万亿元,平均到每个月4286亿元,而同期土地购置面积不到20亿平方米,同比减少8%。由此估算,每月大概有两三千万平方米的土地成交量是被抑制的,这些被抑制的交易金额有多大呢?大约是1600亿元左右。 这些钱如果用来交税费可以缴近330亿元的税款;如果用于支付工程款,能够支付近1200亿元的建安成本;如果发放给农民工,可以支付将近4000亿元的劳动报酬……这些数字都是根据往年的数据估算出来的,至于具体每个项目能惠及多少消费者,则取决于项目的预算和开支情况。
当然这些受到抑制的交易金额不可能完全等于6000亿元,因为有一部分交易本来就会长期停留在合同签订、贷款审批等阶段,但这些交易无疑会被大大延后。同时,也有一些交易本身并不存在,是投机性需求被遏制后所谓的“虚火”。不过,即便有上述两种可能,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6000亿元的市值最终并没有像热钱一样流进国外的银行账户里。 那么,这么多资金到底去了哪儿呢?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被政府拿走的,比如增加的土地征收及补偿费用、房产增税带来的税收增长等等;第二类是进入了银行的存款或理财产品,为银行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第三类是比较模糊的,就是所谓“隐形债务”,包括居民和企业各种贷款、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信托公司持有的信贷资产等各类机构借入的资金,这部分资金的实质属于政府负债,但目前政府只承担着有限的责任,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归还。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讨论的只是楼市调控的直接效应,并没有考虑由楼市调控引发的衍生问题,尤其是房价暴跌带来的金融系统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所以,在楼市调控中,既要防止楼市大起大落,也要防止由此引起的其他次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