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五行是什么颜色?
古代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而五行的颜色,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按照《黄帝内经》的分类方法,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这样确定的: 青(木)应肝;赤(火)应心;黄(土)应脾;白(金)应肺;黑(水)应肾。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颜色的五行属性和它们的颜色都是一致的。 但如果按《汉书·律历志》的说法,颜色和五行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 青(木)应东方;赤(火)应南方;黄(土)应中央;白(金)应西方;黑(水)应北方。
也就是说,在汉代人看来,青色的属木,不是因它为青色,而是因为它象征东方;红色的属火,也不是因为它是红色,而是因为它是南方之色……如此等等。 所以这种分法,颜色和五行的对应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但变化不大,只有四个颜色,即青、红、黄、白属于五行之中任一属性。另外五种颜色,即玄、幽、紫、碧、丹,被称为“间色”,介于两个正色之间,分别属于两行。
如紫色,在东汉王充的《论衡·讲瑞篇》中说:“夫五色,有间于五色也。”认为紫色是青黄色之色,属于木、土两行。在唐代窦巩的《曲江早春》诗中也有“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的句子,这里的“浅”字形容的是黄色,而“深”字指的是绿色,也是以青色和黄色定色的依据。
其他间色,如玄、幽、褐等,在古书中也常被提到,但在后世却渐渐成了贬义词。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玄,幽远也。黑色也。”“幽,隐也。”宋代董逌《广川书画跋》中:“汉武内祠明堂,画黄帝之像,衣冕旒,乘龙而治天下。其龙为褐色。”这里用玄和褐来指黑色,显然是因为它们都是杂色,不纯。至于间色中的紫色,到了后代更是变成了贬义词。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人间有紫花布》:“今之人谓亵服为紫花布者,鄙之矣!”显然,古人把紫色看作是卑贱的颜色。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不同 比例,以至无穷无尽的变化与循环所构成的,这五种物质被称做五行。五行的意义不在于其字面意思,而是被哲学化以后的名词。“木曰曲直”,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即具有枝叶像木枝一样伸展和为直向上等特性的物体;“火曰炎上”,有温热、蒸发、升腾的特性,即具有像火一样热量向上等特性的物体;“土爰稼穑”,有生化、长养、受纳的特性,即具有像土一样能用来载生物,又能载车子等特性的物体;“金曰从革”,具有清洁、肃降、收敛、变革的特性,即具有像金属一样坚固锐利,又能改变等性质物体;“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特性,即具有像水一样寒冷而向下流动着等特性的物体。这种学说,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和相持,来说明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物虽万殊,不过五性而已”。
五行学说对中国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在汉代开始流行,后来成为中医理论、术数、建筑和堪舆(风水)等学说体系的一部分,而且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骨架之一。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很大影响。在古代中国,五行说被用来归纳五个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特征,再由它们去解释世界上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事物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
关于五色:“五色”与“五行”,二者联系起来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是红、赤属火,青、苍属木,白属金,黑属水,黄属土。《礼记·檀弓上》:“孔子之往,乘茵车,有马两圉,御庶子黑臀,宰路,子赣为后车,有马两圉。”郑玄注:“前路车曰宰路,宰当主车马,故路车之言宰。”孔颖达疏:“前路车曰宰路者,……宰人主车马之官也,故路车言宰。”《周礼·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平地曰任,术山险曰功”。贾公彦疏:“前舆车曰任,任主平地”。
五色五方五味五行五行学说的色彩观,是将色与味、方、行相配,形成色方味行系统的色彩学说。其配属是:东方青色青味酸木,南方赤色赤味苦火,中央黄色黄色甘土,西方白色白色口味金,北方玄(黑)色玄(黑)味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