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水多要土克制?

虞唯文虞唯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生克”,其实是个广义概念。它不仅仅代表“相生相克”,同时也代表了“制化”。 五行之所以能相互制衡而不至太过,是因为五行之中存在着一个能够制约它们、平衡它们的力量——中气。

在阴阳未分的情况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时,金克木,木克火,火克土,土克金。五行之间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被打破以后,五行就产生了“胜”或“负”的结果。“胜”就是过于旺盛而造成的“有余”;“负”就是衰弱不够产生的“不足”。

中医理论中的“虚”和“实”也是基于这样的原理而产生的,只不过是阴阳五行中,阳盛阴微为“实”,阴盛阳微为“虚”而已。 当一个人五行之水过多的时候,就应该抑制其过多的特性。因为水运太过,则泛滥成灾。这个时候就需要土来克制了。这就是中医里讲的“湿则土制”。

但是,中医所讲的“土制”并不是单一的“克制”。实际上,它是包含有“制化”、“生化”、“濡润”等含义在内的。 也就是说,当人体出现水多土少的现象时,不应该单纯地服用健脾利湿的药物。更应该注意调养性情,减少忧虑,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疗效。

郜伟勃郜伟勃优质答主

在五

行中,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但五者又相互滋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因此,五行中任何一行都不能独立存在,互相依存,互相牵制,一旦相互间失去了平衡,将会带来种种灾祸与病害,给人们带来灾难。五行学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相生相克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五行间的相互制约来说明事物间的平衡和协调关系。任何五行学说都离不开相生相克规律。

五行的关系中,相生相克规律是其核心内容,利用相生相克关系来调整五行,使其达到新的平衡是五行学说应用的基本方法。如木旺能乘土,土虚木乘,若用补土制木的方法无显效时,可考虑用以泻木(肝气)来补土(脾气)的方法,即《内经》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预防性治疗方法。

同理,在处理“肾水不足,肝木失润”(水不涵木)的病证时,治疗当补肾养肝,但若水亏不能制火,而致肝火偏旺时,则应滋水泻肝火,亦即《内经》所说:“能推十法,可以无加损也”这一中医治疗思想的实际运用。又如“水不涵木”的虚热性病证,由于阴阳彼此依存,若补阴无效应考虑补阳,亦即《内经》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和“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法则。同理,在处理“木火刑金”等热性病证时,若清降肝火无效时,亦可考虑调理脾土以治肺燥(土中制火)。总之,无论相生还是相克,当五行中任何一行失去平衡时,皆可利用相生相克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来分析处理,以求达到新的平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