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代表什么生肖?
“睹”字,《广雅》作声符用;小篆作“覩”,从目、者声;《玉篇》作“暏”,从日、者声;《集韵》中,又有“覩”“覩”二音,并有注曰:“同‘直视’之‘直’,引伸为凡见之称。”由此可知,“睹”之本义为“直视”,即睁大眼睛看,这是由“视而直”的形象而来的。这样,其本义就与牛相关了——因为牛是侧着身子睡觉的,头挨着桌子就能睡着(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如果它要站起来,就得“挺着脖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
既然看到了它的本义与牛相关,那相应的,我们就可以在十二生肖里找到它的原型——丑牛。 但是,由于“睹”又有了“看见”的意思,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这个“看见”是什么意思?
二是,这个“看见”是谁看见?是人还是动物?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很明显,这里的“看见”不是视觉上的“看见”,而是行为上的“看见”——我看到某件事情发生了,或我看到了某个结果。
其次来看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谁看见”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隐含了上面那个问题,即这个动作是谁实施的问题。如果这个“看见”是人看到的,那么实施这一动作的人就是“我”,这时“我”就相当于动词“见”的宾语。比如“他看到了我的信”中的“他”,就是“见”的宾语。
如果这个“看见”是动物看到的话,那么施事者就不是“我”,而是“你”或者“他们”。当然,这种看见显然不能算是“见闻”,因为它没有进入大脑的信息处理系统,所以就不能作为知识被记忆储存。
生肖,又叫属相,中国十二生肖,又叫作十二属相,是中国及越南等 Asian 一些国家等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以十二属相纪年记载,始于东汉,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计时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十二生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天干组成了干支纪年法,包括六十甲子表和周易纳甲。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生肖动物图案既表现了动物的现实形态,又赋予了动物以人格化的气质、性格和神韵,从而成为人和动物互相沟通的桥梁。从生肖画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祈盼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中国人很重视生肖,这与我们的祖先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发现动植物循着天象规律生长、活动有关。为了生存,必须掌握自然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对自然和动植物的敬畏之心,以至产生了崇拜,其遗迹在生肖画中随处可见。
生肖艺术,是伴随着中国历法的产生而产生的。它融天文学、动物学、史学、民俗学、哲学、古文字学和艺术学及其他社会人文科学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动物画亦称为“十二生肖”或“属相”。是指我们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过世世代代对十二生肖文化艺术现象认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取向和造型特色。十二生肖动物画在历史长河中,曾一度影响着中国画坛和艺术界的审美取向和造型方式,对中国工笔重彩艺术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历代工笔重彩动物造型艺术的渊源和流变,探寻其造型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取向的一块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