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的功效与作用吗?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出自清代医书《本草求真》。书中对附子的药理作用做了详细的论述:“附子,气厚味浓,原非轻剂,故能入下焦而行肾气、散膀胱之寒,消肿胀、疗癃闭(小便不通)、治遗溺、除湿毒、利关节;又因气温力烈,虽善温通,未免有刚暴之弊,故凡气血虚弱者不宜多服。” 现代医学亦证实了附子的这一功效和特点,上海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等进行的动物实验发现3,4,5,小剂量附子(10mg/kg)即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血清乳酸含量,提示其具有显著的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功能的作用,且作用强度与给药剂量呈正比。
另有学者给大鼠注射附子注射液(0.067mg/kg),发现可以明显抑制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使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及ST段改变;给小鼠静脉注射相同剂量附子制剂,也观察到明显的类似效果,说明该药物可能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和循环系统[6]。
在临床中我们也观察到,一些病人由于感受寒邪,风寒湿邪侵入体内,表现为恶寒、手脚发凉、乏力、腰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时,使用附子后这些症状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对于阳虚证,尤其是肾阳虚的病人,附子是疗效确切的一味良药。 不过要注意的是,临床上并不是所有阳虚的症状都可以选用附子治疗。 首先,阴虚或热盛的患者禁用。因为用附子之后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痛,牙痛,大便干结等症状加重的情况。
其次,孕妇禁用。因为中医理论认为,孕妇属阴血偏虚,阴虚则火旺,若服用附子,容易耗伤母体之阴血,导致阴虚更甚而火邪愈烈。最后,儿童也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