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投资目标是什么?
作为一个普通人,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可以避免买到贬值的快币(比如以前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面值的一元纸币现在只有几千元价值);第二,可以避免买到贬值慢的币(如现在的第四套人民币1990年50元的票面价格还维持在786元附近,只贬值了千分之五左右); 第三,可以吃到经济发展红利,买到升值的财富(如我国2003年以后持续十几年的房价暴涨); 第四,可以在关键时刻通过政府手中余粮换取宝贵的生活物资,避免生活被突然其来的灾难打垮(如在战争时期、疫情来临之时,政府能够拿出足够的物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那么要享受以上好处的前提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先搞清楚国家的财政到底够不够钱花——赤字率是否超标,债务风险是否超出安全线。 国家每年都要制定财政预算方案,也就是先定个花钱的额度,这里面包括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保基金等预算(这里就不多解释了,一般公共预算大家都熟悉,就是日常开支,政府性基金主要是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而社保基金主要是养老以及医疗的资金安排)。
理论上说,一个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不能超过当年收入的20%,如果超过了这个比例,就要在第二年通过税收来补回来。 现在中国的一个尴尬局面是,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同时财政预算支出的增长又过于迅猛。这背后其实就是宏观调控中经常用到的“放水”。简单来讲就是国家通过发钞票的方式给企业或者个人进行融资,然后拿这些资金去投资。当然,国家发钞票是有节制的,超过一定比例就会引起通胀,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据初步估算,2022年我国财政赤字大概4.7万亿元,已经逼近3%的警戒线了,要知道去年我们可是只花了不到3亿元来买美国的债。按照目前的速度,明年很可能就要突破这条线了。 如果放任不管,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所以接下来一年很关键的任务是控制财政的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投资(特别是那些效益并不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