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是什么五行?
在一般字典辞典中,诚与信的义项都是一串排开,如《辞海百科·诚》、《百科大辞典·诚》等皆无区分。在专门的训诂著作中,则有不同说法。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前言》中认为:“信则不欺于外,诚则不欺于内”。
杨树达则认为:“信者守约,而不爽;诚者尽吾之心”。可见,诚与信二字并非完全同义,诚更侧重于内心世界,如“诚心”、“诚恳”、“诚笃”、“诚挚”等;信则包括人际层面,如“信守”、“信任”等。不过,诚与信的关系又是紧密不可分的,诚为信的基础,信为诚的表现,在许多场合下可以合用。从总体上说,二者属于同一规范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诚”的道德系统中,“忠”占有重要的地位。诚与忠的关系,是一种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诚是忠的伦理内核,忠是诚的理论表述。“忠”字的古体字从“中”,表示内心的一种道德状态,其原初意义应该是“诚心”、“尽心”。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忠”字有“从人、中声”与“从心、中声”两类偏旁结构。
前者将“中”解读为声音符号,其本义当为“内心端正”,而中字后来在意义上也有引申,所以又有“在内”、“内心”、“内心中”等含义。因此,“从心、中声”的忠又有了“内心忠实”、“尽心”等引申义。到了西周时期,忠字的含义稳定下来,转为主要强调内心之“中”,是“心”中之“中”。
因此“中之本在心,心之本在忠”(唐·孔颖达注释《左传·闵公二年》),忠心是“中”字的本意。西周金文中“忠”字绝大多数与“心”字相从,说明当时对“忠”的心理道德意义的理解已达到定型程度。因此忠字在使用过程中,既可释为“内心端正”,也可释为“内心忠实”,前者为本义,后者为引申义,二者是同一含义的两个不同侧面。因此,在“心”字与“忠”字并用的情况下,二者常常意义相同,都指内心诚实,如:“予欲其自得之也,欲诸其自得之也,必以告,或以其忠告,或以其心告”(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