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什么而什么什么?
成语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汉语中独特的文化资源。所以关于什么而什么什么的成语有:
1、不进则退:不向前发展便后退,比喻不求进步便落后了。也指在军事上如果不在前进中积极打击敌人,则必然会遭到敌人的反击而向后退却。亦作:“不进则败”、“不前则衰退”。
2、博闻而强识:形容知识广博,记忆力强。博:通“搏”,广、大;识:记。亦作:“博闻强识”、“闻强记”。
3、不问而知:不询问就能明白。犹不言而喻。
4、不为而治: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原指舜当皇帝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大的变革,而使天下太平。后多用作管理百姓。
5、白日而走:指光天化日之下也得逃窜,谓人作恶之甚。《庄子·盗跖》:“嗟乎! 矫直UST,欲诳(欺罔)其耳目,绝其勇慄之气,啮(同'慑')其轨革(规矩法纪),呿(张口惊视)其语言,以为天下王,使天下之民,莫敢不从快(夸)愇(屈服而快心欢悦)其意。昔者上世之士,不言而信,不比(毗通'庇',私庇)而周(遍);故比周以朋党,言语以伪诡,诚(请)不知圣人之道、非天下之至德也。所为圣人,以利天下县(同“悬”)命也,是故以人之坏(害)人,释(解)其王公之事,而服匹夫之义,自以为巧(矫伪),是故刺(杀)君谋(诛)主,以要(约)天下之利。是以世俗之君子,以身(亲)则(财)殉名(谓为名而丧身败财,指为君主效命),以子(子弟)则父殉(杀也)暴,以天下之财用屑(竭也)竭(破也),其虚伪、诈谋、迷异,聚群丑众哗,不顾人之害,其行如此,而求合乎士,以乱天下,乌乎其可哉!”
6、不肖而贵:指人不才而为显贵。
7、百密而一疏:指虽百事周密,终必有一处粗疏。形容周密而有疏漏。《新唐书·魏征褚遂良传赞》:“呜呼! 厉民以求其利(虐民而望求其利),是民甚贼(民甚叛逆之人);从物欲(顺从人之私欲)以丧其度,是主甚危;百密而一疏,心失其术(心术丧失其准绳、方法准则),是贤甚危。”
8、不以而以:谓不认为什么而认为……。《左传·文公九年》:“公(晋文公重耳)以赵衰为卿,辞曰:‘使臣佐治(治理政事)于戎、狄(二少数民族部落,代指晋),与操(持)戚(斧,借指兵刃)马(持兵驱驰奔走)焉。今俊(出众,也指"臣"字)在晋国而仰,听于二三臣(晋文公的二三近臣),若此(这么)不臣(不服从而背叛),君其罪(治罪)之。’公(晋文公,重耳)使让夷吾。夷吾辞曰:‘使臣得立(得立晋国君位),是君之过(错误)也(晋文公本应让夷吾继位);立臣(立我晋文公),是君之力也。赐(赏赐,引申为享受其福)之死,不朽。若以国(晋国),为赐,谁能辞之!’丙辰,以魏(魏姓)荦(夷吾字)为卿(晋文公重耳)。公谓赵衰曰:‘唯(因为)子故,吾以夷吾为卿。’对曰:‘臣闻之,唯圣(尧、舜、禹、孔子)人能内外(治内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