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的五行是什么?
一、五行的起源 关于五行说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 1. 五行说源出《尚书·洪范》之说 刘禹锡在《天论》中认为:“古之言天者二,曰天命言之者,尚言阴阳气也;圣人相因言之者,《书》之《洪范》也”刘氏此说为后世所宗,如宋人程颐以为此说最得《洪范》本义(参看杨时《河南程氏粹语》卷六)清代学者王夫之也说:‘《洪范》五行,圣人因五行以相其治’(见《周易外传》卷三)不过也有持不同看法者,象元代朱熹就认定:“此是五行之说起初根源处,然其说则尽是无稽之谈耳”(参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总之,五行说出于《尚书·洪范》这一观点已为今人公认。
2. 五德终始说源于黄帝和战国末年的秦国的说法 此说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解释历史上王朝更替的原因,并据此来预测新的王朝的产生。西汉初年的大儒刘歆即曾试图用此说来解释汉代的兴起。董仲舒则将这种学说用于社会人事方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他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下之治乱,候命而已矣!”这就是说天下之治乱取决于天道的变化,而五行相克的次序则是天道的体现,谁得到了天的眷顾,谁就能获得天下。可见这套理论对汉朝统治者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于是董仲舒的理论被统治者们接受并被应用于实际政治之中。
3. 黄老道家和阴阳家学说 据史载,齐国一代的阴阳家邹衍曾以五行学说来解释历史上的朝代兴替,他说:“王者易姓而改制,莫不爱其土而辟其民”就是说每一朝代都要改变礼乐制度,这是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盛或不及的缘故。邹衍的这一见解受到了秦王的赏识,于是便有了秦始皇封禅之事。但邹衍所说的五行并不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而是把五行看作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并把五行的相生相克看作是一种普遍规律。由此可知,五行说与道家黄老思想及阴阳家的学术渊源相当密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五行说最初只是用来解说自然界事物的属性的,后来才逐渐被引入了社会领域,用以解释历史现象和社会关系,并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