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指什么生肖?
爆竹,古时指燃放爆竹,现常用来比喻事情“突然爆发”、“轰然倒下”或“彻底失败”等; 十二生肖中,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皆应景;其中: 子鼠: 爆:原义指“炸开”。今特指“鞭炮”,也指“突然发生”和“爆炸的东西”。《礼记·檀弓下》有言:“夫子之姓莫大于爆。”(孔子的姓氏没有比爆竹更好的了)又注曰:“爆,燔燎也。”(就是把东西放在燃烧的柴草上烧起来)
丑牛: “爆”字在古书中多作“炮”——如《诗经·小雅·四月》云:“山有苞栎,隰有爆石。”“山有苞棣,隰有射姑。”又宋代苏辙《谢宣臣赐腊猪肉》诗云:“盐渍火焙千个豆,新蒸红壳十斤肉。”这些“抱”“炮”“爆”的字形,现在都写作“炮”。不过现在还有“爆米糖”“爆米花”和“爆腰花”的说法,“爆”字倒显得非常活跃。
《说文解字》谓:“炮,燔也。从炮声。”段玉裁注:“凡炮之属,其始音皆与爆同。”可见,“暴”“炮”“爆”一字相承,均读作pào。 辛巳之年,“炮竹声声”,“炮”字在此当谓“烟花炮竹”之“炮”,读páo。 2013年正月初四,我曾在故乡的集市上购置年货,见一卖“炮竹”的摊位前摆着一些用彩色纸编扎而成的“花篮”,颇感新奇。细看之下,每个“花篮”上都有一幅“福”“禄”“寿”等的字样,周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而中间则是一个用红丝线扎成的圆球——这分明是用“炮竹”扎成的工艺品啊! 遂以50元(人民币)的高价买了一个回来,让女儿玩。回家后,才发觉可能是被忽悠了——“福”字倒是贴对了,只是把“禄”“寿”换一下位置就好了……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是一种用纸筒裹着火药而成的爆炸物,点着后发出各种响声和光亮,常用以庆祝新年或喜庆等日子。有人也写成“炮竹”,这是错误的。
爆竹起源于民间礼法的使用,早在北宋年间,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就有:“缘爆竹而得名”的记载,这就告诉我们,“爆竹”两字的出现要比“鞭炮”两字早得多。爆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帖画鸡(或言虎)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陈胶牙(春)咬。童稚之游乐,排门钉桃人焉。长幼悉聚,相次拜贺,如南朝礼仪。进饮酒次,白小豆、肉、汤点,如吴之破饼,俗呼为‘烧枚’。”据考,“烧枚”就是爆竹,其形状像一枚枚圆柱体,可从一端引燃,燃后噼噼啪啪响作一阵,响毕,如烧完之木炭,变成炭灰,故称“烧枚”。
竹在未被火药代替之前,是制作爆竹的原料。竹子在火中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巨大响声,如在过年时节燃放,可使节日增添热闹的景象和欢快的气氛,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据说放爆竹是为了让“年”害怕,这是想象的神话,把燃爆竹同“年”这只兽扯在一起。如《神异录》上记载:“东方朔入洛汤泉,见妇人居月室,室南有青牛、金马。朔问之曰,我是汉室臣民,来至此,何屋名?”妇人曰:“……此泉下老君(即太上老君)所治也,终年寂寥,无以为乐。闻朔善谐谑, 故来此处,愿共谈宴,为吞刀,吐火,跃剑之戏,或作虾鱼乌龙之舞,若能然,当给君仙药,否则巨兽‘年’当出。”东方朔笑着说:“似吾,天下无可乐者,愿以闻。”须臾间,东方朔穿黄衣,持三尺,像公孙大娘之舞剑,令舞二龙,又作虾蟆数十头,跳梁戏嬉,还削竹三尺,作百余片而燃之,即有震爆之声,兽不能进,而‘年’伏其下。”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东方朔为了使太上老君高兴,表演了吐火、燃爆等等节目。从上述民间传说和典籍记载分析,爆竹用于春节,则在东汉前,而用于驱邪祛鬼、欢乐庆节的年代就难以确定了。爆竹和烟火在唐宋年间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到了明代又传入欧洲。
爆竹源于竹爆,古代人们为了驱瘟疫、镇邪,每到初更便将竹子放在火盆或篝火上烧,竹爆之声和火光,可以娱神及消除恐怖,以获得一种神秘的安慰和乐趣。以后,人们慢慢用纸包裹火药,结绳相连,一引即著,声震响亮,这就是原始的爆竹了。过去,农村中不少青年人能自制爆竹。先用黑墨汁或黑烟将1寸长的2.5厘米粗的竹筒刷黑,再用竹片将火药(硝硫黄)从竹筒一端灌进去,直到灌满,然后再用1.5厘米粗的竹签从药泥中扎进,直到筒底,将筒内的火药扎松,使之易于点着和发出响声,以免发生哑炮,然后用竹叶将筒口塞住,用细铁丝扎紧压实,一根爆竹就做好了。爆竹除响外,还有升空、开炸和落地开花之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爆竹的品种也日益繁多,造型也越来越新颖、优美、逼真,尤其是大型烟花,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响声传遍几十里。
现在,放爆竹已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欢乐节目,特别是少年儿童尤为喜欢。爆竹和烟火中,有红色、黄色、绿色、银白色、紫色等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的响声及光亮。爆竹虽然色彩鲜艳,光亮